专业建设规划
发布人:继续教育处  发布时间:2019-01-21   浏览次数:2263

1、建设目标

经过项目建设期的建设,要把本专业建成在同类型学校同专业有影响力、竞争力和显著示范效应,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、具有鲜明优势特色和较强职业竞争力,服务长三角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的能力显著增强,人才培养机制、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富有弹性、充满活力,全日制专业具备国际专业认证条件、工程硕士培养条件,在同层次同类专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品牌专业。

2、建设思路

坚持“外在适应性和内在符合性统一”的专业教育质量观。坚持“外在适应性和内在符合性的统一”的质量观,着力满足“适应性”这个质量的“质”的规定性。主动把专业教育“嵌入”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中,积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,着力增强专业教育的适应性。在明确服务领域、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条件、课程设置、教学环节等人才培养方案时,主动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,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人才诉求,力图从设计环节解决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脱节问题,在人才培养的“适销对路”上下功夫。

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专业教育适应性。专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入手,精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,通过改革推进专业方向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调整,提高人才供给有效性以满足需求变化。我们主动走进行业企业,坚持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,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土木工程领域的“安全管理”、“钢结构”、“BIM”等专业方向,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肩负特色人才培养。目前已送出两届毕业生,深受用人单位欢迎。也走出了我院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协同”的专业发展特色之路。

建立课程标准,以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专业教育质量。按照质量保证理论,我们着力抓好工作质量、过程质量,以过程质量成就最终质量,以工作质量成就产品质量。努力把“符合性”这个质量的“量”的规定性落到实处。我们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,制定了每门课的《课程标准》,依靠《课程标准》把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。《课程标准》是课程教学活动的总纲,规定了课程要达到的能力目标、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,规定了达到既定规格应有的教学内容、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,规定了课程规格符合性的考核办法,用以指导教师教、指导学生学、还是教学管理和“符合性”考核的依据。

3、具体措施

围绕建设目标,主要采取以下具体举措:

①实施“人才工程”,打造“顶天立地”的师资队伍。实施“博士培养”、“教授培育”和“博士柔性进企业、院所”等人才高地工程,把专业教师送进高校攻读博士学位、把优秀教师送进研究院培育成果,培养教师业务水平能“顶天”。把新毕业的博士等青年教师送到建筑设计院、工程施工企业,通过参加设计、施工生产让理论落地,增强教师“立地”的本领。

实施开放的“首席教师制度”、“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”,以及老带新、强扶弱等措施,团队带头人领衔、其他成员参加,共同开展课程群建设、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、教材建设、科研、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,建设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。

实施灵活的用人政策,引进、柔性引进或聘请校外知名教授、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参加专业咨询、专业建设、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。

②应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趋势,建设实验实训高地。把握建筑业和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方向,抓住建筑工业化、建筑信息化的历史机遇,建设适用于建筑工业化、建筑信息化等教学、研究需要,能领先于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。用实验实训高地培育学术和技术创新的高水平成果,用高水平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。

③开发课程教材资源,建设课程资源“特色地”。用好校企深度合作机制,从企业、从校外教师那里挖掘、累积工程经验,把工程经验变成教学案例和课程教学内容;用好中外合作机制,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资源,经过转化、吸收变成自己的课程资源;用好“博士培养”、“教授培育”和“博士柔性进企业、院所”等人才激励机制,归纳总结研究成果、设计与施工经验,并转化成新课程、新教材;用好服务社会,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机会,保留服务成果,演变成课程教材资源。这些资源具有独有性,就是专业建设最突出优势和特色。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,通过Bb等网络教育平台,开放网络在线课程,形成自己的“特色地”,形成宝贵的共享教学资源。

④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,建设人才成长的“活力地带”。贯彻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先进理念,以有利于、有助于“应用型人才能力有效产出”为中心、以“融入建筑业、服务城市化”为标准,为专业方向调整、学生专业与课程选择、学制选择等创设更加灵活务实的管理机制;为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、多样化需要,创新符合成教人才成长、成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;为落实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,创新学生学业绩效考核、教师教学绩效激励机制,把师生调动到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中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,激发专业建设参与主体的活力。

⑤加强教学交流合作,建设支持教学的“广阔天地”。通过广泛深入的教学交流,建立扬长避短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,建设支持教学的广阔天地。比如,教师互派,可以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,发挥教师的最大效益;学生学分互认,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面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广度;联合教学,可以搭建横向的教学质量比较平台,促进教学改进;项目合作研究,可以集中优势资源,实现双赢。

⑥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,打造专业建设的“新天地”。围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、经济全球化下工程教育国际化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职业化、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网络化等工程教育热点问题,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,形成研究成果,指导教学改革实践。

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的新需求,推进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改革,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、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、实践教学改革、学业考核改革、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,开拓出卓越应用型人才频出的新天地。

⑦强化专业建设管理,建设支持专业发展的“保障地”。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,需要在专业建设项目的管理上不断创新,不断完善,为专业建设提供机制和制度保障。比如资金投入管理、资金预算管理、建设目标责任管理、建设进程及质量监控、项目协调等,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