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理论认为,肝在五行中属木,与春季相应,通于春气。人的肝气随着春季万物复苏亦变得旺盛。若肝气不顺,与春天的生发之气不相合,就会导致肝气升发太过,进而形成肝气上逆、气郁化火、肝阳偏亢、肝风内动的情况,人就会表现出烦躁、易怒、眩晕、面赤,甚至中风昏厥等症状,尤其已经检查出肝脏功能有问题的人群更加要注重养肝、护肝,因为春天是诸多肝脏疾病容易在加重和复发的原因;反之,也可以把春季人体机能的生发特性,用作来保持肝气升举、调畅体内气机的最佳时节。
那么,春季如何养肝?简而言之,谨记“三少三多”。
少“壮火”,多“少火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有 “少火生气,壮火食气”的理论。“少火”即春季饮食以温和食物为宜,多食谷、菽、菜、果等素食,用口味清淡的天然食品养肝滋阴。忌食肥厚、醇洒辛辣之物壮火。如有烦躁易怒、面红目赤、头昏脑涨等表现,可适当清火,但要避免使用大寒之品,不妨试试清肝饮(夏枯草 5克、薄荷 3克、白菊花 5克;100℃开水泡5分钟),既可以清肝明目,又可以疏肝解郁,是普遍适宜的清肝降火茶饮方。或者做一个经络刮痧、艾灸、草药泡脚等传统方法,舒肝理气。
少酸增甘。药王孙思邈《千金食治》记载:“春,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根据中医五行学说,肝与酸相应,脾与甘相应;肝气过旺会制约脾的功能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。因此,春季养肝应遵循“少酸增甘”的原则,常见的具有收敛、固涩作用的酸性食物有蛋黄、鱼籽、牡顿、白米、面条、面包、馒鱼、章鱼等等要少食;多食用甘味食物具备补益、健脾、和缓作用,如山药、扁豆、核桃、菜花、莴笋、黑米、燕麦等五谷杂粮,再搭配新鲜应季蔬菜,可以抑制肝气过于亢盛,同时培补脾气的亏虚。
少怒多动。在春季保持心情舒畅和较高的运动量,更有利于机体适应春季的升发之象。
结合肝与春季相对应的特性,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,早晨起床做小负荷有氧运动约半小时,晚上不宜做大运动量活动,11时前一定要入睡,也是利于保持良好情绪、颐养肝脏的好方法。